和珅抓起一把沙子,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入了为灾民煮粥的锅里。
这是当年和珅前往灾区进行救助时发生的一幕。这些粥本是为灾民准备的,然而和珅竟然往里面添加了沙子,他到底想要做什么?难道是想要害这些灾民吗?
没想到,和珅的这一行为不仅令乾隆皇帝频频赞赏,连后来的许多专家也对此表示认可,这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深刻的智慧呢?
人之所长,斥其所短
在乾隆时期发生了干旱,因此乾隆指派和珅去进行救灾。或许此时会有人疑惑:“当时正值康乾盛世,怎么会出现干旱呢?”
尽管通常在繁荣时期灾难较少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不存在。而且,康乾盛世真的算得上是盛世吗?
康乾盛世的持续时间相当长,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盛世之一,基本上涵盖了康熙初期至乾隆晚期。
当然,从严格的意义上看,并没有这么久。
康熙和乾隆这两位皇帝在晚年时都有一个显著的相似之处,那就是他们对朝政的重视逐渐减弱。因此,国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。
因此,这两位皇帝在执政晚期,已不再是盛世,只是依然保留了一定的基础。
雍正执政的整个时期可称为盛世,因为他所推出的多项政策都对民众有利。
例如,摊丁入亩的政策显著减轻了普通民众的负担,使得他们从此能够积攒粮食。
因此,虽然大多数人可能不承认,但确实存在一些盛世,只是它们并不那么完美。
在谈论了饱受争议的康乾盛世之后,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和珅这个人物。
在许多人看来,和珅就是一个“大贪官”,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。
和珅的贪污行为持续了几十年,而且他贪得无厌,这一点无可否认,将来也不会改变。然而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与长处,我们不能将和珅与秦桧视作同类。
秦桧不仅是迫害民族英雄的小人,他还背叛了国家利益,算得上是个罪人。这一点是和珅无法比拟的“高度”,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。
和珅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就是贪婪,但他并没有陷害英雄或者卖国的行为,这些基本上是不成立的。
此外,和珅虽然贪污的财富不少,但并非所有的钱他都想要。简单来说,他有三条原则,不贪的款项,比如用于救灾和科举的钱他是不会动的。
如果和珅觉得这件事情无法帮到你,他就不会收你的钱。如果他收了钱,那就意味着他会全力以赴地帮助你完成。
这三不贪非常关键,特别是在接受他人赠送的金钱方面。如果收了钱却办事不当,势必会导致别人对和珅的不满。这样一来,和珅估计早就无法在朝廷上立足了。
和珅之所以在朝堂上始终保持如此稳重,除了因乾隆对他的宠爱,当然还得归功于他卓越的智谋。
许多人只注意到和珅辉煌的贪污一面,却没有领悟到他身上值得学习的东西。当然,他所掌握的贪污手腕是不可取的,这些永远都是错误的做法。
实际上,不仅仅是和珅,上述提到的恶行累累的秦桧难道就没有任何优点吗?并不是这样。
一把沙子的真理
秦桧的人品显然存在很大问题,这一点将永远不变。他的优点在于书法非常出色。
因受到那些事件的影响,秦桧的许多书法作品已经被毁坏,如今仅剩下少数传世。虽然我们不太愿意欣赏秦桧的作品,但很多人承认他的书法确实有其独到之处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,但许多人并未将这些特长用于正当之处。和珅与秦桧正是这样的典型案例。
这两人还有一个共同之处,那就是他们的工作能力都相当出色,特别是和珅,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多才多艺的人才。
在许多人的眼中,秦桧和和珅之所以受到重用,是因为他们擅长迎合上司,其实并非如此。
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现在的工作中,恭维通常都没有太大意义,皇帝和老板最看重的往往是那些能够实际干事的人才。
即使和珅与秦桧再怎么合得来,但如果没有能力的话,我们或许都不会察觉到这样的角色存在。
不过我还是想说,这两个人都未能将自己的才能用在正途上,当然,和珅在这方面明显要比秦桧强得多。
尽管秦桧身上有一些优点,但他始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历史罪人,这一点不会改变,因此并不意味着要为他们辩护。
以和珅参与救灾为例,如果他在这方面处理不当,乾隆怎会让他继续参与呢?显然不会,这次的表现正好印证了这一点。
和珅接到命令后,立刻带着大量救命粮食前往灾区,这些都是拯救生命的物资。如果被贪污了,可能会导致厄运和短命,因此某些事情还是要弄清楚的。
和珅的办事能力确实非常出色,毫无疑问,他所提供的粮食几乎是绰绰有余,估计是根据人数提前计算好的。
然而,即便如此,竟然出现了一幕极其奇怪的现象,那就是粮食的消耗速度异常迅猛,远远超过了和珅他们的预期。
事情出现异常必有原因,在下属们经过多次调查仍无进展后,和珅决定亲自进行调查。
当下一顿饭即将开始时,和珅与他的下属们赶到了案发现场。
望着那条长龙般的人群,和珅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,实际上就是前来用餐的人数过于庞大,导致粮食迅速被消耗。
那该如何处理呢?驱赶他们是不现实的,即使和珅上前说几句,让那些占便宜的人自愿离开,也未必会有人听从。
和珅很清楚情况,发现问题后,他从地上捡起一把沙子,直接扔进了煮粥的锅里。正是因为这个举动,很多人看到后立刻转身离去,接下来的饭局他们也没再出现。
因此,当下次吃饭的时候,来排队的人显著减少了。所以,和珅也无需再在里面放沙子了,毕竟这个办法确实有些不妥。
这件事的原理非常简单,很多人只图便宜。他们平时能负担饭食,但一听说有免费的饭,可以吃,因此都过来凑热闹。
像这种平常能负担得起一顿饭的人,看到粥里有沙沙的东西,自然就不想吃了。
那些真正生活在贫困中的百姓,时常面临饭食不足的困境,他们明白这顿饭的来之不易,因此即使里面掺了沙子,他们依然能吃得津津有味。
和珅不为人知的地方
尽管中间出现了一些小失误,和珅最终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任务。乾隆皇帝在得知他的表现后,对他赞不绝口。
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,一个问题是:“和珅贪腐如此严重,为什么乾隆皇帝始终没有对他采取措施?难道乾隆对和珅的这些行为毫不知情?”
首先,乾隆肯定是清楚的,不说并不代表不知,这个道理的本质与我们今天上学是一样的。
想必有些同学在上课时,可能会有一些小动作,比如低声交谈。
其实无论你在台下暗中做些什么,老师在台上都是清楚的。
通常,老师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授课,会选择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然而,当老师对你的行为无法再容忍时,就会开始公开点名批评了。
乾隆是授课的老师,而和珅则是坐在台下听课的学生,这样一来,便容易理解了。
其实这并不是在说明乾隆有多么出众,但作为正常的皇帝,他理应对自己的臣子们有所了解。
可以说,皇帝如果愿意,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位大臣的所有信息。因此,对皇帝而言,臣子通常是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,即便有,也是极少的。
乾隆之所以未对和珅采取行动,主要有两个原因:其一,和珅并未做出太过分的事情,例如卖国;其二,和珅本人的才能非常出众。
可以这么说,无论哪个职务出现了问题,只要乾隆把和珅派过去,问题几乎都会迎刃而解。和珅就像是最关键的支柱,放在那里正好合适。
坦率地说,像和珅这样全面的人才,在当时确实非常稀有。
另外,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,那就是和珅对乾隆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度。
在乾隆晚年的时光,他身边常常陪伴的并非自己的子女,而是一个外人——和珅,这实在令人感到讽刺。
因此,乾隆与和珅的关系更加类似于父子关系,而乾隆与他的皇子们之间的关系则更像是君臣关系。
接下来谈谈和珅贪污的事情,虽然这显然是件不好的事情,但和珅也确实在其中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。
通常,从大臣那里挪点钱并不简单,但和珅却能轻松让他们交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大家对和珅的办事效率越来越认可,朝廷也逐渐趋于稳定,和珅几乎成了朝堂上的定海神针。
这样说可能会让大家感到难以置信,但嘉庆帝对此可是有很深的体会。
嘉庆在当年清除和珅时虽然感到痛快,但不久之后他便开始后悔。因为和珅离开后,朝廷中逐渐出现了各种问题,即便嘉庆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解决。
在和珅任职期间,几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。而在他离开后,朝廷的局势却愈发动荡,宛如一枚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。
这就是乾隆不处死和珅的原因,他明白自己在晚年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,因此只能依靠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协助自己。
在这种情况下,乾隆决定选择性忽视。尽管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拆东墙补西墙,但至少在效率上还是有所提升的。
毫无疑问,贪污是错误的,真正的能力应该运用在正确的方向上,否则最终将与深渊相互交融!